欢迎您访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 官方网站!

  • 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地快讯

文档归档属性信息:

栏目:基地快讯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9-01 17:56:45 阅读:累计被阅读

2018年8月25日至8月3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秭归实践教学团队17名老师以及武汉大学的部分老师在喻建新队长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践教学备课工作。

参加本次备课的教员以地球科学学院为主,包括地球生物学系的喻建新教授(队长)、冯庆来教授、童金南教授、张雄华教授、林启祥副教授、何卫红教授以及韩凤禄、张木辉老师;行星科学研究所的肖龙教授;来自地球化学系的吴元保教授、郭亮副教授;来自构造地质学系的彭松柏教授、王岸副教授;岩石矿物学系的余淳梅副教授、骆必继,夏彬老师;地理系的陈旭副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共计19人,克服炎热天气,顺利完成了江北小渔村、邓村2条变质岩教学路线、下岸溪侵入岩1条教学路线、江南长阳和周坪乡2条构造地质教学路线,花鸡坡、滚石坳以及链子崖3条地层古生物学教学路线的备课工作。

由于今年强降雨影响,多条教学路线的地质点露头以及交通路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地质灾害路基破坏,江北小渔村变质岩教学路线部分交通受阻,在彭松柏教授的提议下,本次备课选择小渔村东侧的邓村剖面为教学路线,该路线出露与小渔村类似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及变质岩类型,包括基性、超基性变质岩以及多种副变质岩类型,露头良好,地质现象突出典型,具备很好的教学后续开发潜力。

在长阳构造地质教学路线的备课过程中,针对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的灯影组与天河板组地层的构造接触关系问题,在充分吸收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大家饶有兴趣的开展讨论,在岩石地层界定、断裂构造属性及空间位置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

实习区发育多个地层不整合构造,在吴元保教授的引导下,教学团队在二叠系地层野外现场对风化壳的地层学涵义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深入探讨,极大深化了大家对地层不整合及风化壳形成过程的认识和思考,激发了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在花鸡坡-棺材岩南华震旦系地层教学路线中,冯庆来教授对南华系莲沱组、南沱组地层以及陡山沱组地层的沉积、古生物以及气候环境演变进行了极富前缘性研究的讲解和阐述,加深了大家对埃迪卡拉生物群早期生命演化、雪球事件、甲烷气全球气候环境作用等地学前缘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彭松柏教授详细介绍了陡山沱组中发育的大型结核构造的一些研究成果,极大满足了大家对南华震旦系地层中出现的极具眼球吸引力的大型“飞碟石”成因的好奇。

在下岸溪侵入岩的教学现场,郭亮详细介绍了黄陵侵入岩的多种岩石类型、多期岩浆侵入接触关系及其形成演化。吴元保教授、肖龙教授对黄陵侵入岩中的暗色包体提供了壳幔相互作用的新见解,开阔了大家对黄陵侵入岩形成演化的认识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本次备课工作的教学团队由地层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地理系以及行星科学等多学科组成,学科组成丰富,结构合理,不同的知识结构允许大家对教学路线上的诸多科学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深入探讨。教员们在本次教学备课中的每个教学点上,都有热烈、欢快且富有启发性的讨论,让每个人,无论年轻教员还是资深秭归实践教学老师都受益良多。


2018年地学院野外备课链子崖集体照

2018年地学院野外备课下岸溪集体照

冯庆来教授野外讲解新元古南华震旦系地层演化序列及其与全球气候环境及雪球事件的关系


吴元保教授野外现场讲解黄陵侵入岩暗色包体现象及其背后的壳幔相互作用

肖龙教授野外讲解岩浆混合、包体现象及岩浆侵入期次问题


肖龙教授就石龙洞组角砾白云岩的水压致裂机制进行讲解

郭亮副教授野外讲解岩浆岩多期次侵入作用的物质记录及接触关系

彭松柏教授野外现场讲解基性、超基性变质岩形成及基性岩墙侵入作用机制

张雄华教授野外介绍碎屑岩观察描述方法,深入讲解华南志留系碎屑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何卫红教授野外亲自示范指导化石的观察和描述

林启祥副教授现场讲解奥陶系地层序列及划分

喻建新教授(队长)亲自敲采岩石样品介绍给大家观察和讨论

王岸副教授野外讲解断裂构造的观察描述方法及仙女山的区域构造机制


奋斗奉献在野外实践教学一线的老师们——2018年的瞬间

喻建新教授

冯庆来教授

张雄华教授

林启祥副教授

吴元保教授

肖龙教授

彭松柏教授

何卫红教授

余淳梅副教授

王岸副教授

郭亮副教授

骆必继副教授

陈旭副教授

夏彬老师

韩凤禄老师

张木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