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 官方网站!

  • 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地快讯

文档归档属性信息:

栏目:基地快讯 来源:本站 时间:2017-08-27 21:57:58 阅读:累计被阅读

随着8月24日地学院参加两周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员抵达秭归产学研基地,为期四周的地质学基础和为期两周的地质学实习备课正式全面拉开序幕。来自地空学院、资源学院、计算机学院和地学院共38名教员和3位博士生助教开始科学严谨、讨论热烈的备课。

8月18日至8月25日是四周地质学基础实习的备课时间段,该段时间由地学院组建的秭归教学团队(冯庆来老师学术指导,喻建新队长、王岸副队长和林启祥队长助理)带领上述四个学院的老师共完成8条路线的备课,备课内容涉及地层、岩石和构造。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基础,对过去教学路线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教学路线。老师们克服野外闷热天气,认真观察地质现象和记录野薄。老教员深入浅出地向年轻教员解释各类地质现象成因、地质背景,年轻教员虚怀若谷向老教员请教学习,真可谓教与学相得益彰。

为了顺利完成为期两周的秭归教学实习,24日教员们按时到达秭归基地,当晚,教员们不顾车船劳顿,齐聚综合楼教室6进行了备课实习安排的布置和讨论会,会上决定采用专家路线备课制,选取两条教学路线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8月25日,是地学院19位教员在秭归实习基地开展2周野外教学备课的第一天。早晨7:30分,雾气朦胧,伴着丝丝小雨,众多老师便已均集合完毕并出发,完成两条教学路线(即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序列、沉积环境和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序列和古生物、沉积环境)观察和描述。

两条路线处在宜昌夷陵区土三公路两侧,山路崎岖,但各位老师的精神抖擞。上午的路线由杜远生老师主讲,杜老师针对新元古代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以及各组的沉积构造、沉积环境和地层接触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针对“雪球地球”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剖析。下午的路线由冯庆来老师主讲,其内容囊括了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寒武系岩家河组与水井沱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等,同时结合各组岩性特征向老师们讲解其蕴藏的矿产资源。两位老师精湛的讲解让老师们享受一场知识盛宴。同时备课期间,老师们也针对路线上的问题,如陡山沱组四段与水井沱组中发育的“锅底”构造、灯影组中发育的“盐丘”及“帐篷”构造以及陡山沱组中盖帽白云岩的研究历史沿革等,均展开了相关的讨论。

参加四周实习的部分老师合影留念,明天他们将转入实习区填图踏勘

参加两周实习的部分老师对保存于灯影组二段的遗迹化石进行鉴定和讨论

专家风采点滴


地学院向树元老师在下岸溪石料场向教员们讲解黄陵花岗杂岩体岩性特征、包体的岩性及岩脉穿插关系


地学院袁晏明老师在九曲脑中桥东头处向教员们讲解变质岩、变质矿物的岩性特征

资源学院刘晓峰老师带领老师们考察宜昌王家湾奥陶纪-志留纪金钉子剖面

地空学院陈丽霞老师在下岸溪石料场向教员们讲解节理发育方向在工程治理上的应用

地学院杜远生老师站在黄陵花岗岩体上向教员们讲解盖在岩体上的莲沱组岩性特征、形成环境、区域分布及地质历史

地学院冯庆来老师从岩石成分、形成环境及研究热点问题等几方面向教员们讲授发育于陡山沱组四段的“锅底灰岩”

地学院曾佐勋老师从几何学、流变学、动力学和年代学几个方面向教员们讲解出现在覃家庙组中的平卧褶皱

地学院林启祥老师在西陵峡村向教员们讲授志留系新滩组岩性特征、层序划分、碎屑岩类鉴定方法等

地学院杨江海老师向教员们讲解在西陵峡志留纪罗惹坪组中发现的灰岩透镜体的地质意义

地学院江海水老师在链子崖公园西侧向教员们讲述茅口组与吴家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来自北京大学的孙元林老师在链子崖公园内向教员们讲解泥盆系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的岩性特征和该套地层区域分布

地学院王岸老师在长阳清江构造-地层剖面向教员们讲解褶皱构造